陕西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材料
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谨遵“致用以学、行知并进”的校训,秉持“厚德强能、安家报国”的校旨,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联姻百县千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使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96%以上。在2009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作交流发言。2009年11月,被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4月,被教育部授予首批50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并在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2012年9月,又一次在全国高校就业典型宣传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一、完善机制、构建平台,保证条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各项规定落实到位,就业工作业绩突出。初次就业率连续3年在96%以上,2010届毕业生人数5159名,初次就业率达到96.24%,2011届毕业生人数5425名,初次就业率达到96.76%,2012届毕业生人数4816名,初次就业率达到96.20%。
2、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构建育人与就业平台
2007年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是利用学校与省农、林、水共建厅的优势及地处杨凌的区位优势,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选择与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进行联姻。工程实施五年来,学院已与142个县(区)政府、1140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咸阳、延安、榆林、渭南等地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63个,形成了开门办学的格局。企业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实习和就业基地,形成学校育人、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有机衔接,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3、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通过加强实践性、创业性教学,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双证书”获取率平均94%,获第二届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水利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奖项50多项次。据近三年对60个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统计:被大中型优质企业录用的毕业生占30%以上;企业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为93.2%;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78%;毕业生工作第一年的平均月薪:3000元以上的占26%;2000元以上的占50%;1200元以上的占22%。
4、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
实行“分级管理、重心下移,学院统管、二级学院实施”的工作体制,建立了符合高职特点的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专设了招生就业处,各二级学院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直接或间接用于就业的经费达400万元以上。设就业招聘大厅5个,总面积5000㎡、小型洽谈室13个,为就业工作信息化管理、现场招聘和远程视频招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成绩突出。
按照“就业指标刚性化、就业任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重心基层化”的“五化”原则,建立了“全校、全员、全过程参与就业”的工作机制。一是全员参与抓就业。学院不同层面的教职工均承担帮助一定数量学生就业的硬任务,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二是广辟渠道促就业。动员毕业生家长、外聘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兼职教师、校友会成员等多方力量,开拓就业渠道。
二、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按规定开设就业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和做好就业服务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先后开设了《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两门就业指导类课程,均已列入教学计划。并建立了全员、全过程实施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能力。
2、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配备就业指导校内专兼职教师79人,其中专职32人,兼职47人;博士3人,硕士20人,研究生5人,本科47人,专科2人;教授6人,副教授15人,讲师35人,其他23人。取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高级2人,中级5人,初级10人,其他3人。教师队伍素质优良,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兼教师比例合适;均具有教师资格或就业指导人员资格。同时,还聘用有关企业、人才交流中心专家,以及有创业成就的校友等60余人担任校外职业指导兼职教师。
3、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指导活动,加强就业政策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专家报告、专题讨论、网络宣传、印发手册等方式,提高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全面了解,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创新机制,全员参与谋就业
学院全面使用了“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 及其子系统“一站式服务系统”。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在广泛收集、筛选有效需求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短信、QQ群、就业信息专栏及时发布企业需求信息,热情接待来校招聘企业,学校月月有综合双选会,各学院周周有专业双选会。每年举办校园大、中、小型、滚动式专场就业双选会50多场次,组织毕业生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型招聘会10余次,并参与协办中西部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
四、开展毕业生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创业能力
近三年,通过专业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技术承包、科研项目等环节,对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受训500余人,取得大学生创业证书300余个。
生物技术应用2007028班毕业生王琪,2010年毕业当年考取了富平县曹村镇白庙管区郭家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他发挥自己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使该村建成为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他主持的《山区特色食用菌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及其产业化建设项目》获得富平县“东亚银行杯”大学生“村官”创业电视大赛一等奖。他先后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村长”论坛、全国大学生优秀村官交流会、第五、六届村官论坛,并在会上发言。
五、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
就业困难毕业生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5%左右,各二级学院每年划分出具体名册,采用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负责人、院领导班子成员一对一分包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重点推荐,帮助其实现就业。加强对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帮扶,年均在毕业生中发放励志奖、助学金700多万元。
六、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的统筹机制。
一是贴近需求,开发专业。按照“贴近行业、面向职业、服务就业”的原则,先后开发申报新专业25个,对原有专业进行改造,对人才需求下降、就业不好的专业适时缩减招生或停止招生。
二是突出特色,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校企两种资源、两支队伍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将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院级精品课程96门。
三是行知并进,强化实践。依托百县千企联盟,校企合作,内外结合,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88个,校外实习基地163个,教学仪器设备值达1.2亿元。强化顶岗实习,毕业生参与项岗实习比例达100%。
七、动员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军入伍
认真做好国家和省上各类就业项目的宣传动员、组织招募、保障支持等工作,全面完成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任务。2010年大学生入伍34人,2011年入伍25人,2012年入伍30人。
八、积极引导,转变观念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以及自主创业。近三年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28%,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30%,自主创业2%。
九、问需于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工作程序规范、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学院领导每年至少五次带队回访用人单位,调研考察就业形势,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各二级学院、相关处室定期到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加强情感联络与信息沟通,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调研掌握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征集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藉以深化改革,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贴近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