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访

发布时间:2025-09-19 访问:

导语:九秩征程、弦歌不辍。值此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之际,学校专访挖掘优秀校友的成长故事。他们或是深耕农林领域的青年新秀,以技术创新点亮奋斗之路;或是用专业本领浇灌丰收希望;或是驰骋乡村振兴赛场的产业先锋,将实践奋斗绘就为青春答卷。本次系列专访将以故事形式陆续在本公众号呈现,通过分享优秀校友们的奋斗故事,激励在校师生始终传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学校精神,为我校建成一流大职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广大校友可以将自己的成长故事发送到邮箱847818635@qq.com,我们将会择优推送。

简介:

许荣辉,2000年毕业于我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从国企一线技术员到两家农业科技公司掌舵人,他凭借职教赋予的专业技能,扎根节水灌溉领域,从技术钻研到创业突围,以技术服务为核心,创新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惠及数十万农户,年销售额超千万。他用自己的奋斗故事与实践,诠释职业教育是技能成才、服务三农、报效祖国的坚实阶梯。

一、失落中的专业灯塔:职教技能是安身立命的底气

2000年毕业,许荣辉遭遇了人生第一个重大考验国家大学生包分配,杨凌作为试点地区首当其冲。曾经的“铁饭碗”梦想破灭,他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恐慌。看着同学纷纷走上工作岗位,一度沮丧得不愿出门。最终,是母校所学专业指引了许荣辉的方向——进入了一家与“水”相关的国企,在生产一线和工程安装现场摸爬滚打。面对枯燥艰苦的环境,许多同来的同学选择了离开,他自己却选择了扎根。因为在一线实践中,真正爱上了节水灌溉技术!他利用工作和空闲时间如饥似渴地钻研资料分析市场,那些在课堂上学到的水利知识、工程原理,在实践中变得生动而具体。六年基层坚守,不仅磨砺了的专业技能,更让深刻认识到掌握门实用的职业技术,就是自己最可靠的“铁饭碗”。这份源于母校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自信,成为日后创业最宝贵的财富。

二、困境中的技术突围:职教本领是破浪前行的船桨

2007年,父亲突然离世让许荣辉的家庭陷入困境,微薄的工资难以支撑家庭支出但是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反而激发了运用所学技能自主创业的决心。毅然辞去安稳工作,创办了杨凌丰源农业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主营节水灌溉设计、施工和材料销售。

公司初创,仅两人几万元启动资金,并且市场经验匮乏,经营举步维艰。面对诸多困难,他并没有退缩反而坚信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和服务能力。这份信念,正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坚韧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体现。沉下心,深入田间地头,深入调研了解农民需求,用扎实的技术功底为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灌溉方案。渐渐地,技术服务的口碑为他的公司打开了市场。

图一 许荣辉深入田间地头调研

三、创新中的职教印记:技术服务引领发展动能,精准滴灌惠及万家

如何突破瓶颈,是困扰公司发展的主要问题。许荣辉带领团队创新思路,将公司定位从单纯销售转向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竞争力:主动承接省内同行的设计和咨询项目,代理国内外先进技术与产品。凭借精准的设计、可靠的技术支持和贴心的服务,他们赢得了市场信任。很快,杨凌丰源农业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成为行业公认的“技术后盾”,材料销售额也随之稳步增长。

2009年,他创立陕西首家节水灌溉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注册“农城丰源”商标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与规划。为破解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难题,让技术真正惠及农户,2017年,公司选择在眉县蔡家崖村试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这不仅是设备安装,更要将复杂技术转化为农户易懂好用的方案。历经八年持续推广,这项源于职业教育的技术方案,已解决眉县及周边10万亩猕猴桃、20多万亩苹果、2万亩樱桃种植户的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问题。看到农户省水省肥省工,产量品质提升农民露出增收欢笑,他更坚定了科技服务三农的方向。

图二 许荣辉进行讲解、推广公司技术

为了让更多农民“看得见、信得过、用得好”,他们还在杨凌租用460亩土地建立了精准灌溉示范园,用实际效果展示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技术优势。这种“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模式,正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服务千家万户的生动体现。2013年,他创办第二家公司——杨凌润沃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如今,公司年销售额从创业初的40多万跃升至1100多万,业务覆盖西北多省。这不仅是企业的成长,更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四、展望中的报国情怀:技能兴农使命在肩

回顾创业历程,他有三点深刻感悟专业是根母校水利水电专业的学习,赋予他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是他梦想的起点,更是力量的源泉。创新是翼从一线坚守到技术服务转型,从眉县试点推广到建立示范园,每一步都离不开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职教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职教人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报国是本:看到我国节水灌溉普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也见证眉县等地农户因团队技术而受益,他深感责任与成就并存。他和团队扎根西北,推广节水技术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助力粮食安全,让技术真正惠及千家万户。这不仅是经营企业,更是用专业技能服务国家战略、回馈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学技报国之路。我国广袤的西部旱区蕴藏着巨大的节水灌溉市场潜力(如文中所述微灌市场达700亿元),正是职教毕业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

从国企技术员到两家企业的掌舵人,的身份在变,但对水利专业的挚爱、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对服务“三农”的初心从未改变。这条路,是职业教育铺就的技能成才之路,更是矢志不渝的技能报国之路!愿做一滴水,融入广袤田野,用专业技能润泽沃土,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职教学子的力量。